找到相关内容258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习《菩提道次第》对修学净土法门大有裨益

    受持。并且此论具有四大殊胜功德:  第一,具有汇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。佛所说法虽有权实之分,然而引导众生离苦乐,最终成佛,其目的是一;  第二,具有显示一切佛经皆为教授之殊胜。此“教授”即是指修持之心要,也就是说一切有关修持的心要,无不是来源于佛经。如果认为佛经所讲说的只是一些理论,而无修持之要义,有关实修的轨则另外去找,如此说者甚为愚痴,对于佛法全无通达,其轻经慢法之过患极大;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1955524.html
  • 参 话 头

    ,不再参究。否则,禅病,或至呕血,或至发狂。必使身安神爽,直参疑下去,忽然话头提亦提不起,疑情说有似无,说无似有,身止不动,六根无用,只有一些子管带。参如不参,放亦放不下,忽尔心身如忘,久坐不知...犹可用意识寻伺觉察。参者,非思量意识之可及。所谓“离心意识参去”。若能离了心意识之作用,了了无事存心,无境当前,无物碍膺,到此时,正好一参。故所谓参者,不专指话头而言。及乎宋元之间,禅门已见衰落。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3758938.html
  • 天台宗的修持方法

    请观音忏法》、《金光明忏法》等,将坐禅的实相观法,与礼佛、忏悔、诵经结合在一起,使修行易得三昧。   二十五方便:是天台宗修持止观法门的“前方便”,藉以开发善根,正定。二十五方便通于一切禅慧方便。...佛子禅修的必要而著作,内容说明修持止观禅定之前,要先有二十五种的准备。以下列出二十五种的方便法门:   具备五缘:衣食具足、持戒清净、闲居静处、息诸缘务、善知识,这是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。   外诃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3060607.html
  • 人体生命科学的空白——密宗功法的探索

    轻而,亦非不可能,天地之苍苍,宇宙之至理,只有大智慧的人,才能明白无误,才能奋起力行,然后,才能导致卓越的成就。  最后,按无上瑜伽的至理,人的“意识”与人体本身气脉明点体系中的“最细风心”常处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83561365.html
  • 张载之学与佛学

    提供合理论据的唯一选择。而这除却佛学能为张载提供思想借鉴外,是无法直接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到很多的资源。这种感受其实在张载之前就被刘禹锡隐约地意识到了:“曩予习《礼》之《中庸》,至‘不勉而中,不思而,,悚然知圣人之德,学以至于无学。然而斯言也,犹示行者以庐之奥尔,求其径术而布武,未也。晚读佛书,见大雄念物之普,级宝山而梯之,高揭慧火,巧熔恶见,广疏便门,旁束邪径,其所论入,如舟沿川,未始念于前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4966229.html
  • 弥勒精神与太虚人生佛教思想

    ,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,故应发愿往生兜率亲近弥勒也。二、兜率净土同在娑婆,同在欲界,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,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,最度。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,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也。三、弥勒...”,即烦恼,而烦恼来自欲求。“留惑”即菩萨宁愿暂不成佛解脱,而有意留存些烦恼,才能体认众生陷溺于其中的苦,以便“润生”,即润济、救度众生。所以弥勒菩萨提出“不修(深)禅定,不断(尽)烦恼”。之所以...

    邓子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1766399.html
  • 气脉轮明点的性相

    。它在人体位置是在脊住的最高末端,即颈椎,直接在两眉之间的中点,即眉心的后方。道家或藏密部认为此脉轮打通后,天眼通。即视觉无障碍的功能。所以印度在两眉心间点红化妆,不只表美,而且表法,即具有第三个...,第二类是支分气。  第一类根本气分为五种:  (1)持命气:乃生命之本,为其余一切气的能源。略当于道家和中医所说的真气,元气。主要产生脐下三脉会合处,乃之父母,先天形成,藏于命门、肾俞两穴,遍存...

    吴信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5367940.html
  • 弥勒精神与太虚佛教思想

    净土同在娑婆,同在欲界,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,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,最度。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,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也。三、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,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,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,...本是发菩提心的人,只是他们通过修行,已初步摆脱了烦恼束缚,但既“不能停留于迷惶的世界,也不能停留于涅槃的境地,”而必须“留惑润生”。所谓“惑”,即烦恼,而烦恼来自欲求。“留惑”即菩萨宁愿暂不成佛解脱...

    邓子美 王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4971692.html
  • 罗状元醒世诗话

    。 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良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金千两 运去难赊酒一壶 堪叹眼前亲族友 谁人肯济急时无 他对於尘世的纷杂,名利的厉害,人生的归趋等等看得很清楚,正是『觉今...后法号念庵。出生未及两月,父亲就死了。母四十多岁,生了子亡了夫,祸福相连,家庭生活,勉强过。她始终於苦难中,养育了他。他很聪明,喜欢念书,念过的都能背诵。二十多岁时,考到头名进士。为人公正,人格高尚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975494.html
  • 至心之道——印光大师

    。即诸佛现身,令修余法,亦不肯舍此取彼,违背初心。奈宿业所障,终未能一心不乱,以亲证夫念佛三昧,惭愧何如!(净土决疑论) 三 其余一切法门,必须修到业尽情空之时,方可了脱生死。否则任汝工夫深,...庶可不负此宿根与现缘也。 若读诸大乘经,见其义理深奥,或亲近禅教律密各宗知识,闻其所说亲切,遂视念佛为平常,视彼为奇特,舍此修彼,则如稚子舍父母,重病弃良医,欲成人愈病,何可得乎!(复丁普瀞居士书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4176158.html